2020最新5方案【新生兒醫療險規劃比較表】不只是罐頭保單-保險業務員沒告訴你的10件事!
- 藍星沙
- 2020年5月26日
- 讀畢需時 10 分鐘
2020年各家保險公司重新調整費率和條款
趨勢是調漲保費或縮減保障
影響比較大的是儲蓄險、終身醫療險、壽險、失能險等
很審慎的重新搭配
所以在挑選方案和條款上花了好多時間重新整理比較
跟各位朋友說抱歉~讓透過網路諮詢我的朋友們久等囉
新的2020年5方案也重新出爐啦~
挑選原則首重避免條款陷阱,次重保費與保障的槓桿
希望大家都選到最適合自己的保障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篇完全沒有幫任何一間保險公司業配
純粹是自己碩士、博士論文都是關於社會保險(勞保、公保、國保等)和家庭福利政策領域
為了深入瞭解完整的經濟保障體系,我考取了壽險、產險、投資型、外幣等證照
論文也得到國內TSSCI期刊刊載,以及美國社會科學年會的發表機會
此外,我考上公務員,有公務人員高考三級社會行政合格實授資格
在辭去公職之前,每天面對社會保險、社會福利申請
看過很多沒有規劃好保障的家庭,陷入困境的痛苦和無奈
就這樣累積了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實務與學術能量

(威娃13週大的超音波,還不知道地中海貧血基因檢測結果)
不過最重要的是,今年我懷孕了,肚子裡有了小生命Viva(威娃)
從前環遊世界那種漂泊瀟灑、不怕失去的個性,收斂多了
懷孕初期被醫生告知我和先生都有地中海貧血
威娃在基因上,有1/4的機率會是重症地中海貧血
(地中海貧血重症會胎死腹中、出生就夭折或終身輸血至十歲左右離世)
更深深體會,生命好脆弱、好無助
似乎隨時都有可能終止那聽起來強而有力的心跳聲
我想用我的專業來幫助更多需要的人,或許這也是長輩所說的幫孩子「積福報」吧

(懷孕以後,南極旅行的照片感覺是好遙遠以前的事啊)
總之…對不起前面感性的廢話了這麼多
重點是…這篇要幫大家整理:
*醫療保險的基本觀(ㄋㄟˋ)念(ㄇㄨˋ)
*醫療險條款的理賠陷阱
*新生兒/早產兒投保時機建議
*比較市面上的醫療險表單
*提供不同預算的新生兒醫療險組合給大家參考選擇!

→基本觀念:挑選新生兒醫療保單要注意的事
1、一定要買保險嗎?
台灣有世界知名的健康保險,分擔了不少醫療費用
但在政府財務窘迫的情況下,二代健保對於自付醫療部分也更多了
世界銀行(world bank)曾經對經濟安全體系建立了多柱式的體系保障
提醒人們完整的經濟安全
包含政府的社會救助(如低收入戶)、社會保險(如勞保、農保)
以及,員工退休制度、商業保險、家庭供養等
也就是完整的經濟安全規劃,事實上這五者缺一不可
商業保險的部分,就是補足政府規劃的不足,讓自己更多一層的保障
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,購買不造成負擔的保險可以避免因疾病而陷入貧窮的困境

(圖片來源:Pension Indicators - Reliable Statistics to Improve Pension Policy-making」)
2、保險費應該多少最好?
一般保險費都會以「雙十原則」來規劃,保障10倍、保費1/10
也就是「保障必須是年收入的10倍,但保費要控制在年收入的1/10以下」
年收入100萬的話,壽險保額要是1000萬,保費則是年繳10萬內
除了雙十原則之外,還要看被保險人的「家庭責任」
如果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者,那就要有相對高的保障
新生兒幾乎不負家庭責任,但為了避免新生兒的醫療費用致使家庭經濟困頓
我給威娃規劃的保單特別著重在他的失能險、重大疾病和住院醫療(壽險部分降到最低)
每年保費約1.5~3萬元就能有很充足的保障
3、我應該挑選哪家的醫療險保單最好?
看過很多理賠糾紛訴訟,有些保險公司會用百百種理由拒絕理賠
像是文件刁難、診斷證明不符理賠條款、醫療等待期、未誠實告知、除外責任之類的
當然以實務經驗上,我知道有些知名保險公司惡性拒賠(這裡不便指名…
寧可走上訴訟途徑和保戶糾纏,也不願理賠
對保戶來說是勞心傷財的
其實,保險商品就像手機一樣,會一直推陳出新
每年都有新的保單上市,如果要說哪家一定最好,其實每年都會有點變動
所以勤做比保單比較、挑選理賠紀錄佳的保單,會是較好的選擇

也有人說,那就選保險經紀人就好啦,避免單一保險公司的業務員
在理賠上不屬於任何保險公司,可以提供較好的保單組合和理賠服務
老實說,保險經紀公司的業務未必有完整的保險素養
如果保經沒有定期更新商品資訊,一直使用罐頭保單,那其實效果也不大
遇上那種抽酬第一的保經,可能只會推薦保戶有利於業務傭酬的保單
但整體而言,還是會比單一的保險業務稍佳
建議對保險概念有基礎的朋友,可以試著自行比較,避免被業務牽著走
我每個月會定期更新新上市的保單,尤其在購買前會詳細比較
也會從理賠效率、保障內容、條款細節、服務態度等面向來判斷是不是該購買
4、「終身險」和「定期險」哪個好?
終身險繳費20年後終身不用再繳費,保費高很多
定期險是每年定期繳費,保費便宜,但會隨著年紀而增加保費
實支實付的方式減低了保費付擔,但大多定期限在75歲之後就無法續保
終身險因為保費高昂的關係,酬傭比定期險高,所以常是業務員強力推銷的商品
但在保戶購買保險上,終身險的優勢僅在於保戶長壽到90歲以上
(2017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.4歲;其中男性77.3歲、女性83.7歲)
如果沒有到這麼長壽的話,定期險的時間價值是高很多的
重點就是…我們不知道自己會活到幾歲,所以到底該買哪個呢?
保險應該首重的是保障充足、保費不構成經濟壓力
所以在有限的經濟力能下,我幫威娃首先規劃的是定期險
經濟能力充足的話,才再提高終身失能、終身癌症保額
以應付老年可能會面對的風險
那很長壽怎麼辦?
比起買終身險省下來的錢,可以配套定存、儲蓄或投資理財
防止在超過75歲之後所面對的高齡風險(這以後就讓Viva(威娃)自己存囉!)
5、「住院日額」和「實支實付」有什麼差別?
住院日額又被稱為「定額給付」,在發生住院等情況下
按一定金額再乘以一定住院天數來給付
實支實付又被稱為「限額給付」
保單會分別提供每日病房費用、每次住院費用及每次手術費用的一定限額
用醫院收據向保險公司申請,並在限額內實支實付
這兩種理賠也會在不同情況下各有優缺點
如果都住健保房、沒有手術或其他花費,實支實付領不到一毛錢
但住院日額可以按定額來領取
如果升級雙人房、單人房,且有手術的情況下
住院日額只能領定額,實支實付卻還能領到升級病房及手術的自費項目
在健保DRGs新制、住院天數逐漸減少,且自費項目愈來愈多情況下
其實「住院日額」的方式並不能提供最佳的住院保障
有住院經歷的人就更清楚,大醫院的健保房常常一位難求,升級雙人房、單人房在所難免
此外,醫療費用未必完全會由健保全部給付,自費項目越來越多
以保險「補貼實際損失」而非「賺錢」的角度來說
還是實支實付的保單才能補償醫療損失,最好以雙實支實付規劃提高保障額度
→進階知識:保險業務員沒告訴你的10件事
1、理賠申請「正本」與「副本」
醫療理賠都需要醫生診斷證明和醫療收據
特別要注意是用「正本」或「副本」來理賠
尤其是搭配雙實支實付,我都會優先考慮可以副本理賠的
因為公司有團保、政府有勞保、小孩有學生保險,這些可能都要正本
如果選擇正本的保單,可能就會損失其他保障啦
2、住院費理賠陷阱
既然實支實付比較優,那要怎麼挑選保單呢?
保險業務員常常會推銷說「只要住院就可以領○○○元」
其實也沒說錯,只要住院就提供實支實付的理賠(條款如下圖)

只是業務員不會告訴你,在健保DRGs新制下,住院天數逐漸減少、自費項目越來越多
如果條款只給付「住院」的話,那你在門診的實支實付就沒辦法給付
現在有很多疾病是在門診掛號、使用自費藥液或藥品的,沒看清楚條款就一毛都領不到囉
我會挑像下圖這樣的住院給付,包含「住院或接受門診外科手術診療」
這樣理賠範圍更大,當然保障也就更全面

3、手術費理賠陷阱
現在有很多門診手術免住院,例如白內障人工水晶體手術
如果手術費以住院為前提,那就會申請不到理賠金(如下圖)

所以,在手術費的部分,一定要選擇有門診手術的比較優
條款會長成下面這樣,就要特別留意囉

此外,同一手術部位,有些條款會限制只賠一次:
「同一保單年度內接受二次或以上之住院或(及)門診手術治療時,本公司僅給付一次手術醫療保險金」
這種條款就要特別注意,要選擇無限定次數的較優
4、雜費理賠陷阱
雜費的條款很零散,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
就算看到條款上有理賠門診手術,也不能掉以輕心
因為手術雜費也常常是隱藏在條款裡的玄機
條款資料必須可以看到每一個項目,住院、雜費、手術費等
都是在住院或是門診手術時可以申請,就不會有問題
(這部分的條款太細瑣這裡就不一一列出啦)
5、癌症理賠陷阱
癌症險要特別注意的就是併發症了
例如肝癌末期的病患可能會出現嚴重腹水症狀,需要住院抽腹水
但條款中如果沒有給付併發症的話,保戶就得不到理賠(如下圖)

保單的條款真的非常重要,有些人覺得已經加保了就沒問題
但其實理賠的項目和範圍影響甚鉅
而且各家保險公司的條款不一,這邊也只能舉例讓大家瞭解
雖然條款上有理賠併發症,但只有身故才有併發症理賠,其他治療都沒有(如下圖)

我會挑選的條款是癌症併發症治療或身故都要理賠
這樣保障涵蓋範圍才廣(如下圖)

6、意外醫療理賠陷阱
意外險有一些保險公司燒燙傷必須存活6天才會賠
在意外險的條款上,可以看到如下圖

每家保險公司在意外醫療險上的限制有所不同
要特別注意給付的條件和規定
7、降低保費有方法
新生兒的保費在年繳1.5萬~3萬左右其實就很充足了
如果真的預算有限的話,就把保費高的終身險降低、提高定期險的部分
另外,也不要忽略父母的公司裡是否有團保?
這類型的團保通常保費較低,例如公務人員有闔家安康方案
這些都可以一起搭配運用,在有限的預算裡拉高保障
8、新生兒保單生效期日與醫療等待期
新生兒在投保當日保單就生效了
但仍然有醫療等待期一般疾病30日、重大疾病90日的限制
看過一些保險業務員,推銷的時候說可以先簽媽媽的名字
等到出生後再換上新生兒的名字投保來節省等待期
事實上,他的起算日仍然是以嬰兒名字投保日為主
在選擇保單的時候不要被話術影響而急躁,看清楚條款才是最重要的

(喵口:威娃~快出來當我的小小鏟屎官~)
9、早產兒可以投保嗎?
保險公司不是慈善事業,所有的費率都是精算過的
而且是以沒有體況的新生兒做為計算基礎
因此,早產兒確實有被拒保或延保的可能
留下拒保紀錄是有可能會影響下一次的投保的
所以,一般會依照早產新生兒出生的體重和身高來給予投保時機建議
每家保險公司的送件時機不太一樣,一般會是要滿1足歲或達到生長曲線後
檢附病歷、幼童問卷、幼童手冊等資料送件
10、新生兒保單準備時程
*出生前:為寶寶取好名字、規劃好新生兒保單內容
*出生滿48小時:醫院採血進行11項先天代謝異常疾病檢查
(健保給付,若有異常會在出生10日左右收到通知)
*出生1週內:報戶口,取得分證字號就能投保(盡早投保避免有體況被拒保或延保)
(至戶政事務所報戶口需準備:寶寶姓名、新生兒手冊、戶口名簿、申請人身分證、簽章)
*投保成功後:做新生兒自費健康檢查
(等待期疾病30天、重大疾病90天等待期,等待期內發生的疾病保險公司可以拒絕理賠)

→2019年最新新生兒醫療罐頭保單5方案
新生兒醫療保障包含失能、癌症、重大疾病、雙實支實付醫療、意外等
規劃重點是涵蓋項目完整、保障額度充足、避開保險理賠陷阱
另外,因為新生兒的家庭責任趨近於零,身故保障我會放較低的比重
盡量提高可能會讓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的失能險、重疾、癌症、醫療的部分
下面為大家規劃的不同方案,都是有通過理賠條款陷阱的考驗
當然,也依照經濟能力來提供不同預算的方案:
鏘瑯~如果預算充足的話,這個方案年繳男寶約新台幣33,000元;女寶約30,000元左右
非常完整的醫療費用、重大疾病、癌症與失能險給付
我打算幫Viva(威娃)規劃的就是這個方案啦
沒變法讓她含著金湯匙出生,但至少有金湯匙方案超完整保障XDD

如果要省點預算的話,我也規劃了銀湯匙方案,年繳男寶約新台幣26,000元;女寶24,000元左右
也是很不錯的保障內容,發生風險時還是能有效利用槓桿效應

再來就是銅湯匙方案了,這個方案年繳男寶約22,000元;女寶約20,000元
缺點就是在重大疾病和失能的部分,只能做基本的補充
主要還是拉高醫療保險的部分,減輕新生兒疾病治療的開銷負擔

沒有金銀銅沒關係,至少還有鐵湯匙方案,年繳男寶約16,000元;女寶約15,000元
預算很緊的話,至少有把鐵湯匙陪寶寶渡過童年
其他的就等寶寶長大再自己補足啦

我看過很多業務員強調可以規劃1萬元的小資方案保單
我必須說,要出從幾千元到幾萬元的保單,對業務來說都是沒有問題的
有問題的是保障的項目和內容可能沒辦法涵蓋風險
基於很多父母「有總比沒有好」的護子女心切,我也規劃了免洗湯匙方案
免洗湯匙方案男寶年繳約11,000元,女寶約10,000元左右
一旦有預算就趕快幫寶寶升級環保湯匙吧XDD

以上五種方案,條款都是經過審視,沒有理賠陷阱的
就像前面說的,如果有公司有團險可以搭配使用降低保費
但每個人所屬公司、需求和條件不一,這裡沒有辦法一一羅列
保險商品有很多眉眉角角,有些重大疾病保單在新生兒的時候很貴
大約到了六歲,保費就會變便宜,這時候就會建議抽換一些定期保單
保費不變,但保障大幅增加
這裡只能很簡要的先把幫威娃規劃的保單和資料整理分享給大家
希望每個小生命都在平安無後顧之憂的家庭~快樂長大♥
Commentaires